跳至主要内容

博文

目前显示的是 四月 7, 2024的博文

吳漢龍(Ng Hon Loong)

2015 年吳漢龍繪製的《回憶》 布本壓克力彩( 122 X 121 CM )。 揭開皺褶(問世間情/思為何物) 何以一名繪畫實踐者必須 情思兩全?畫事上凡有能工巧匠,就算自視以為富有感情,腦袋總是想東想西的,嚴正地講,尚不能與藝術家( artist ) 這一社會角色 劃上等號。更進一步地說,到底需要施展多少技藝、甚且付諸什麼 動機 ( intention )轉化而成的畫作,乃稱得上一件 藝術作品 ( a work of art )呢?綜觀古代繪畫史,工匠或畫師們不必透過一件件託辦工事( commissioned works )抒發個人 情感 ,抑或是揭示什麼劃時代的精神理想,反觀,一般典型的畫作都傾向於追求對客觀景物的忠實描繪而已。茲舉中國繪畫為例,迨文人畫興起,始肇創「 有我之境 」的筆情與墨趣;不過,這類繪畫樣態,貌似幽淡玄妙,其實大多潦草而成,不只難以勾勒出騷人墨客的內心圖像,也無法約化成個體的本真的意志及性情。 吳漢龍的繪畫並非以詭誕爭奇搶人眼球的。他所採用視覺手段最為獨到之處,莫不是擅用純色,筆法雖簡而意氣揚揚,如此一來,不免被人訛作取徑巴黎畫派這一軌跡。漢龍確曾留學法國,前後在三所國立高等藝校 肄 業,主攻傳統濕壁畫技法,兼修造型原理與人物繪畫;此行另一獲得,不外乎,能夠徜徉在當地自由奔放的社會文化氛圍裡,並從發生學意義上搜索現代藝術的 漫長 遺緒。巴黎各大藝術博物館收藏甚豐,這些藏品所涵蓋的,既是史上不同時代和諸多流派、大師的經典之作,也是一些價值非凡的審美參照物。漢龍沉潛其中,得以領略表現主義者的創作特點,乃至洞察野獸派領銜人物馬諦斯( Henri Matisse )的畫風,直探匠心,本來就無可厚非,但卻不能當成他所有藝術知識及美學判準上的絕對條件。 「 學乎其上 , 得乎其 次 。 有志者事竟成 。 …… 」依照黃賓虹( 1865 ~ 1955 )的說法,士大夫畫中流露的學養工力更多是成於自修的,成功的關鍵之處正非「 務爭上游 」莫屬。這一點無論於理於情都是必須闡明的。漢龍遊藝半生,迄今不曾退後半步,反之他極盡全力使其創意發想與產出持續問世,一路碩果纍纍。然而,那些藉由「 物象 — 心象 」路徑循序漸進的構型方式,久而久之,不光是形成辨識度極高的個人符號,隱隱中卻洩露了他在自我決定後某種制式化的審美心理積澱。換個方式說,不管是具象的抑或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