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首充满悲剧力的叙事诗
文/蔡长璜
不久之前,我到新加坡美术馆参观,就在一项名为“豪情年代:1955-1965新加坡绘画”的主题展里,再次把握良机细细掂量著画家李文苑(Lee Boon Wang)的《印度工友》;个人看过这件作品多次,犹觉得它独具撼动人心的张力,光采依然。
我会不假思索地把李氏的这幅杰作,视为个人在艺术接受的经验里最铭心刻骨的创作之一;毋庸置疑的,它不仅不是一幅用以迷人眼目的虚浮之作,在马来西亚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中,此画的含蕴更是耐人寻味的。
乍看之下,画家运用了寻常人家都能理解的写实手法,直接、平实地描绘了一群印度工友,正在炎日下修筑马路的景象──
在视觉动力的经营上,我们不难发现,该画结构略呈倒三角形,大有以险取胜之势;而观者的视线恰好聚焦于中景处,突显了环绕其中的人物情态──他们的身体枯瘦,或站立或俯身,脸上突出一双悲哀的大眼睛,神情呆滞而忧郁,特别是那位驼著背、双手操作碎石机的印度苦力,纵使精疲力竭,尚且强头倔脑般在尘沙灰烟里蛮干,──隐隐约约还迸发出金属砸石的声音,喧躁刺耳。
画家展现了精湛的布局功力,使画面俨然一出戛然而止的戏剧表演,教那些角色按著脚本登场,主次、聚散、静动均相辅相成,相得益彰。非常可惜的是:李氏虽然具备了塑造大场景的条件,人物形态的刻划也较为入微、结实和逼真,(亦可参见一九五七年的《少女》肖像油画)惟他并没有继续朝这个方向拓展,《印度工友》想必是绝无仅有的代表作了!
一九三四年,李文苑出生于中国。一九五三年南洋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毕业,翌年受邀回母校服务,当了两年的助教;亦是赤道艺术研究会的发起人,曾任主席多年。画家注重速写的品质,同时也讲究思想与视野的融会贯通,他那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表现力往往在作品中显露无遗。不过,久居新加坡的李氏,近年来却全力于绘制他所喜爱的风景画上。
《印度工友》目前属於我国国家画廊的永久收藏品。这幅画最早在一九五六年八月于新加坡中华总商会,与及随后于福建会馆作巡回公开展示,那是由“一九五三年新加坡华文中学毕业班同学”的艺术研究会所筹办的美术展览会。现场所陈列的,除了一些像石膏、人体写生等的油彩、水彩和炭笔习作,还包括了蔡名智的《马来亚史诗》、林友权的《余恨》及赖桂芳的《鞋匠》等创作。
玛戈先生后来在《马来亚艺术简史》写下这样的简评:“作品的技巧虽不一致,但写实之中,带有晦暗的调子,且对于不幸者的愤怒悲苦与不平的表情,则是颇为一致的。”
相对于晦涩的抽象符号,具象的再现手法格外平易近人,像李氏所描述的情境,宛如历历在目,让今人获以追溯一个现代社会的进步轨迹;《印度工友》好比一首充满悲剧力的叙事诗,其内在的意蕴,不失为确证全民同心建国的艺术方式。这是画家明晰观察日常生活为基础的创作,也是他认识世界、接触世界的中介。我个人大胆论断:唯有这种以可以证实的方法来探索现实事物之“既存意义”的艺术作品,始终隽永感人,并且能够对观者“造成精神上的影响”。
然而,类似的社会写实主义绘画,放诸当代文化消费市场里蔚为时尚的简约主义、古典主义或异国情调等矫饰倾向的“创意产品”中,显然有格格不入的感觉。尽管如此,回顾半个世纪前的政治氛围,这种流露著理想主义色彩的文艺观念的实践者,更是处处面对阻难,时世难容;若要坚持以“反映社会、关怀群众、赞美劳动”为旨意来构思创作,谈何容易?
吊诡的是:这幅“为大众而艺术”的纪实性绘画,偏偏显示了生活在DVD拷贝时代的我们所感到陌生的存在处境和美学语境!
作品资料
题目:印度工友
媒材:布上油彩
年代:1955年
尺寸:96.5cm X 82.5cm
收藏:马来西亚国家画廊
原载《品味志》(FASCINO),2006年第5期,吉隆坡:Trans Info Media Sdn. Bhd.
文/蔡长璜
不久之前,我到新加坡美术馆参观,就在一项名为“豪情年代:1955-1965新加坡绘画”的主题展里,再次把握良机细细掂量著画家李文苑(Lee Boon Wang)的《印度工友》;个人看过这件作品多次,犹觉得它独具撼动人心的张力,光采依然。
我会不假思索地把李氏的这幅杰作,视为个人在艺术接受的经验里最铭心刻骨的创作之一;毋庸置疑的,它不仅不是一幅用以迷人眼目的虚浮之作,在马来西亚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中,此画的含蕴更是耐人寻味的。
乍看之下,画家运用了寻常人家都能理解的写实手法,直接、平实地描绘了一群印度工友,正在炎日下修筑马路的景象──
在视觉动力的经营上,我们不难发现,该画结构略呈倒三角形,大有以险取胜之势;而观者的视线恰好聚焦于中景处,突显了环绕其中的人物情态──他们的身体枯瘦,或站立或俯身,脸上突出一双悲哀的大眼睛,神情呆滞而忧郁,特别是那位驼著背、双手操作碎石机的印度苦力,纵使精疲力竭,尚且强头倔脑般在尘沙灰烟里蛮干,──隐隐约约还迸发出金属砸石的声音,喧躁刺耳。
画家展现了精湛的布局功力,使画面俨然一出戛然而止的戏剧表演,教那些角色按著脚本登场,主次、聚散、静动均相辅相成,相得益彰。非常可惜的是:李氏虽然具备了塑造大场景的条件,人物形态的刻划也较为入微、结实和逼真,(亦可参见一九五七年的《少女》肖像油画)惟他并没有继续朝这个方向拓展,《印度工友》想必是绝无仅有的代表作了!
一九三四年,李文苑出生于中国。一九五三年南洋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毕业,翌年受邀回母校服务,当了两年的助教;亦是赤道艺术研究会的发起人,曾任主席多年。画家注重速写的品质,同时也讲究思想与视野的融会贯通,他那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表现力往往在作品中显露无遗。不过,久居新加坡的李氏,近年来却全力于绘制他所喜爱的风景画上。
《印度工友》目前属於我国国家画廊的永久收藏品。这幅画最早在一九五六年八月于新加坡中华总商会,与及随后于福建会馆作巡回公开展示,那是由“一九五三年新加坡华文中学毕业班同学”的艺术研究会所筹办的美术展览会。现场所陈列的,除了一些像石膏、人体写生等的油彩、水彩和炭笔习作,还包括了蔡名智的《马来亚史诗》、林友权的《余恨》及赖桂芳的《鞋匠》等创作。
玛戈先生后来在《马来亚艺术简史》写下这样的简评:“作品的技巧虽不一致,但写实之中,带有晦暗的调子,且对于不幸者的愤怒悲苦与不平的表情,则是颇为一致的。”
相对于晦涩的抽象符号,具象的再现手法格外平易近人,像李氏所描述的情境,宛如历历在目,让今人获以追溯一个现代社会的进步轨迹;《印度工友》好比一首充满悲剧力的叙事诗,其内在的意蕴,不失为确证全民同心建国的艺术方式。这是画家明晰观察日常生活为基础的创作,也是他认识世界、接触世界的中介。我个人大胆论断:唯有这种以可以证实的方法来探索现实事物之“既存意义”的艺术作品,始终隽永感人,并且能够对观者“造成精神上的影响”。
然而,类似的社会写实主义绘画,放诸当代文化消费市场里蔚为时尚的简约主义、古典主义或异国情调等矫饰倾向的“创意产品”中,显然有格格不入的感觉。尽管如此,回顾半个世纪前的政治氛围,这种流露著理想主义色彩的文艺观念的实践者,更是处处面对阻难,时世难容;若要坚持以“反映社会、关怀群众、赞美劳动”为旨意来构思创作,谈何容易?
吊诡的是:这幅“为大众而艺术”的纪实性绘画,偏偏显示了生活在DVD拷贝时代的我们所感到陌生的存在处境和美学语境!
作品资料
题目:印度工友
媒材:布上油彩
年代:1955年
尺寸:96.5cm X 82.5cm
收藏:马来西亚国家画廊
原载《品味志》(FASCINO),2006年第5期,吉隆坡:Trans Info Media Sdn. Bhd.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