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主要内容

李文苑(LEE BOON WANG)


一首充满悲剧力的叙事诗
文/蔡长璜


不久之前,我到新加坡美术馆参观,就在一项名为“豪情年代:1955-1965新加坡绘画”的主题展里,再次把握良机细细掂量著画家李文苑(Lee Boon Wang)的《印度工友》;个人看过这件作品多次,犹觉得它独具撼动人心的张力,光采依然。

我会不假思索地把李氏的这幅杰作,视为个人在艺术接受的经验里最铭心刻骨的创作之一;毋庸置疑的,它不仅不是一幅用以迷人眼目的虚浮之作,在马来西亚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中,此画的含蕴更是耐人寻味的。

乍看之下,画家运用了寻常人家都能理解的写实手法,直接、平实地描绘了一群印度工友,正在炎日下修筑马路的景象──

在视觉动力的经营上,我们不难发现,该画结构略呈倒三角形,大有以险取胜之势;而观者的视线恰好聚焦于中景处,突显了环绕其中的人物情态──他们的身体枯瘦,或站立或俯身,脸上突出一双悲哀的大眼睛,神情呆滞而忧郁,特别是那位驼著背、双手操作碎石机的印度苦力,纵使精疲力竭,尚且强头倔脑般在尘沙灰烟里蛮干,──隐隐约约还迸发出金属砸石的声音,喧躁刺耳。

画家展现了精湛的布局功力,使画面俨然一出戛然而止的戏剧表演,教那些角色按著脚本登场,主次、聚散、静动均相辅相成,相得益彰。非常可惜的是:李氏虽然具备了塑造大场景的条件,人物形态的刻划也较为入微、结实和逼真,(亦可参见一九五七年的《少女》肖像油画)惟他并没有继续朝这个方向拓展,《印度工友》想必是绝无仅有的代表作了!

一九三四年,李文苑出生于中国。一九五三年南洋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毕业,翌年受邀回母校服务,当了两年的助教;亦是赤道艺术研究会的发起人,曾任主席多年。画家注重速写的品质,同时也讲究思想与视野的融会贯通,他那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表现力往往在作品中显露无遗。不过,久居新加坡的李氏,近年来却全力于绘制他所喜爱的风景画上。

《印度工友》目前属於我国国家画廊的永久收藏品。这幅画最早在一九五六年八月于新加坡中华总商会,与及随后于福建会馆作巡回公开展示,那是由“一九五三年新加坡华文中学毕业班同学”的艺术研究会所筹办的美术展览会。现场所陈列的,除了一些像石膏、人体写生等的油彩、水彩和炭笔习作,还包括了蔡名智的《马来亚史诗》、林友权的《余恨》及赖桂芳的《鞋匠》等创作。

玛戈先生后来在《马来亚艺术简史》写下这样的简评:“作品的技巧虽不一致,但写实之中,带有晦暗的调子,且对于不幸者的愤怒悲苦与不平的表情,则是颇为一致的。”

相对于晦涩的抽象符号,具象的再现手法格外平易近人,像李氏所描述的情境,宛如历历在目,让今人获以追溯一个现代社会的进步轨迹;《印度工友》好比一首充满悲剧力的叙事诗,其内在的意蕴,不失为确证全民同心建国的艺术方式。这是画家明晰观察日常生活为基础的创作,也是他认识世界、接触世界的中介。我个人大胆论断:唯有这种以可以证实的方法来探索现实事物之“既存意义”的艺术作品,始终隽永感人,并且能够对观者“造成精神上的影响”。

然而,类似的社会写实主义绘画,放诸当代文化消费市场里蔚为时尚的简约主义、古典主义或异国情调等矫饰倾向的“创意产品”中,显然有格格不入的感觉。尽管如此,回顾半个世纪前的政治氛围,这种流露著理想主义色彩的文艺观念的实践者,更是处处面对阻难,时世难容;若要坚持以“反映社会、关怀群众、赞美劳动”为旨意来构思创作,谈何容易?

吊诡的是:这幅“为大众而艺术”的纪实性绘画,偏偏显示了生活在DVD拷贝时代的我们所感到陌生的存在处境和美学语境!

作品资料
题目:印度工友
媒材:布上油彩
年代:1955年
尺寸:96.5cm X 82.5cm
收藏:马来西亚国家画廊


原载《品味志》(FASCINO),2006年第5期,吉隆坡:Trans Info Media Sdn. Bhd.

评论

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

戴惠吉TAY HOOI KEAT

戴惠吉 Tay Hooi Keat Dai Hui Ji ,( 1910-1989 )生于 槟城,视觉艺术家,美术教育家,艺术活动家,牧师 笃信上帝的戴惠吉常对人说,其过人的描绘能力是与生俱有的,他不过是借此特长来抒发自己所感所思罢了!戴惠吉是第一位荣获教育部奖学金远赴英国深造的马来亚公民。在其逾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,他同时肩负两大任务:一、奠定与落实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系统化、建制化和普及化工作;二、以身作则地参与现代绘画观念的实践。在马来西亚视觉艺术的历史进程中,此种克难以及拓荒精神诚为可贵,值得吾人恭而敬之。 1910 年 4 月 8 日,戴惠吉诞生于槟城威省的高渊,在家中排行最小。其父亲为一名树胶园园主,希冀四名孩子都接受英文教育,便安排该幼子就读当地教会小学,然后再入乔治市大英义学。 1925 年,戴惠吉考获高级剑桥文凭,翌年入读三年制的马来亚联邦师范文凭课程,并于 1929 年成为一名合格教师,被教育部派往槟城一间英文小学执教。 1931 年,他考取美术教师专业文凭;同年, 21 岁的戴惠吉成家了,夫人陈玉谦( Tan Gek Kheam )亦为一名美术教师。 戴惠吉从小酷爱绘画,家人亦鼓励他往这个领域发展。迨至婚后,他才真正投入艺术的汪洋中,悠游自得,尤其当他邂逅了著名画家杨曼生,两人便经常结伴到处写生;他深受杨氏直截了当、大胆落笔的表现手法启发。 1936 年,林清渊律师领导成立“槟城华人画会”,副会长为杨曼生与李清庸,戴惠吉担任财政一职,同年,其画作在该会的常年美展中初试声啼。二战结束后的 1947 年 10 月杪,他的水彩和摄影作品又参与一项义展,获得媒体的关注。随后,戴惠吉假槟城图书馆推出其首次个人展,作品多数是以罗曼蒂克的情怀去捕捉大自然景色的水彩绘画。 从 1948 年至 1951 年期间,戴惠吉在伦敦坎伯威尔( Camberwell )艺术学院钻研艺术创作与教学方法,同时还旁及艺术史、美学、设计和工艺等科目。身为联邦奖学金得主的他,获得英国教育部颁予“国家设计文凭”( National Diploma in Design, N.D.D. ); 1952 年学成归来,旋即被委为槟城圣乔治女子学校美术老师。同年,戴惠吉还催生了“槟城美术教师理事会”,透过这个管道对同侪们进行非正规的训练,譬如组织户外写生,发起学习小组,并由他讲解有关...

李清庸LEE CHENG YONG

李清庸 Lee Cheng Yong  Li Qing Yong ,( 1913-1974 )祖籍福建同安,画家,雕塑家,美术教师,艺术活动家 李清庸为马来西亚与新加坡美术界的先锋人物。青年时既投入统筹艺术活动,参与组织艺术社团,亦在槟城钟灵中学服务 14 年,献身美术教育,不遗余力。他在一生之中仅办过两次个展,殁后遭到冷遇,声名未能远播,直至其三幅油画作品同时被搜罗在 1995 年于新加坡举行的“佳士得东南亚绘画”拍卖会中,遂使众多艺术收藏家和研究者另眼相看。翌年,槟城 The Art Gallery 特别策划举行“李清庸回顾展”,并推出一本记录翔实的作品选辑,显见其独步一时之艺术造诣,在创作者逝世 22 年后始能获得世俗的认同以及历史的礼赞。 李清庸在 1913 年 3 月 26 日诞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里,自幼热爱绘图,曾获水彩画家杨曼生启蒙。后赴中国深造,入读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,在留欧或留日的师长们教诲与督导之下,受过素描、绘画、雕塑、设计等基础训练;而彼时的上海,文化开放,显然较其它城市更易接触到外来美术新潮和理论新知,某种程度上对他往后的创作倾向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。 1932 年,李清庸回到槟城,旋即在打石街阅书报社举行首次个人作品展;文献资料显示,他是仅次于黄花(黄森荣)之后于马来(西)亚举行个人作品展的本地画家。 1936 年初,槟城一群华人画家、诗人、书法家与摄影家联合发起一项展览会,年方 23 岁的李清庸深孚众望,连同杨曼生分别获推举为筹委会正副主席。这项由诗人管震民命名为“嘤嘤艺术展览会”的自发性活动,从 4 月 1 日至 3 日,一连三天假莲花河丽泽第五分校隆重举行,为槟城罕见的大型艺文活动;经李杨二人居中协调,远在新加坡的华人美术研究会也精选会员作品参与盛会。同年 6 月,李清庸则以“外埠会员”身份提交作品参加华人美术研究会首届会员作品展览。 大约从 1936 年至 1939 年期间,他身为“槟城华人画会”副会长,非常活跃于会员聚会、户外写生和常年美展,还参加了该会为赈济中国抗战救亡以及筹募“马来亚人民爱国基金”( Malayan Patriotic Fund )而主办的展览。 1952 年,李清庸又偕同骆清泉、杨曼生、郭若萍等 15 位艺术同道发起创办“槟城艺术协会”,翌年即获得社团注册局批准成立,众人通力合作,积极拓...

吳漢龍(Ng Hon Loong)

2015 年吳漢龍繪製的《回憶》 布本壓克力彩( 122 X 121 CM )。 揭開皺褶(問世間情/思為何物) 何以一名繪畫實踐者必須 情思兩全?畫事上凡有能工巧匠,就算自視以為富有感情,腦袋總是想東想西的,嚴正地講,尚不能與藝術家( artist ) 這一社會角色 劃上等號。更進一步地說,到底需要施展多少技藝、甚且付諸什麼 動機 ( intention )轉化而成的畫作,乃稱得上一件 藝術作品 ( a work of art )呢?綜觀古代繪畫史,工匠或畫師們不必透過一件件託辦工事( commissioned works )抒發個人 情感 ,抑或是揭示什麼劃時代的精神理想,反觀,一般典型的畫作都傾向於追求對客觀景物的忠實描繪而已。茲舉中國繪畫為例,迨文人畫興起,始肇創「 有我之境 」的筆情與墨趣;不過,這類繪畫樣態,貌似幽淡玄妙,其實大多潦草而成,不只難以勾勒出騷人墨客的內心圖像,也無法約化成個體的本真的意志及性情。 吳漢龍的繪畫並非以詭誕爭奇搶人眼球的。他所採用視覺手段最為獨到之處,莫不是擅用純色,筆法雖簡而意氣揚揚,如此一來,不免被人訛作取徑巴黎畫派這一軌跡。漢龍確曾留學法國,前後在三所國立高等藝校 肄 業,主攻傳統濕壁畫技法,兼修造型原理與人物繪畫;此行另一獲得,不外乎,能夠徜徉在當地自由奔放的社會文化氛圍裡,並從發生學意義上搜索現代藝術的 漫長 遺緒。巴黎各大藝術博物館收藏甚豐,這些藏品所涵蓋的,既是史上不同時代和諸多流派、大師的經典之作,也是一些價值非凡的審美參照物。漢龍沉潛其中,得以領略表現主義者的創作特點,乃至洞察野獸派領銜人物馬諦斯( Henri Matisse )的畫風,直探匠心,本來就無可厚非,但卻不能當成他所有藝術知識及美學判準上的絕對條件。 「 學乎其上 , 得乎其 次 。 有志者事竟成 。 …… 」依照黃賓虹( 1865 ~ 1955 )的說法,士大夫畫中流露的學養工力更多是成於自修的,成功的關鍵之處正非「 務爭上游 」莫屬。這一點無論於理於情都是必須闡明的。漢龍遊藝半生,迄今不曾退後半步,反之他極盡全力使其創意發想與產出持續問世,一路碩果纍纍。然而,那些藉由「 物象 — 心象 」路徑循序漸進的構型方式,久而久之,不光是形成辨識度極高的個人符號,隱隱中卻洩露了他在自我決定後某種制式化的審美心理積澱。換個方式說,不管是具象的抑或是...